马拉松慈善跑是好事,但有三个问题要避免

  • 发布于:2025-08-31 14:19:34
  • 来源:JRS直播


高若瀛/文

近些年,马拉松慈善跑热度飙升。前不久,媒体对善款“来处”和“去向”等问题提出了质疑。《华夏时报》调查对比2024年关注度较高的9个马拉松赛事,发现部分赛事存在善款公示不完善、渠道不明确、进度查询不便捷等问题。此外,部分赛事从募捐主体到募捐方式也都存在不合规的问题。

对慈善跑的捐赠主体——跑者们来说,面对当前马拉松赛事过于火热、一签难求的现状,主办方推出的慈善跑名额,尽管价格高昂,但也不失为一个能参赛的通道。所以,动辄大几千元的慈善跑名额日益紧俏。公开报道显示,2025成都马拉松500个公益名额1个半小时就报满了,2025无锡马拉松首次将公益名额从之前的500人增加到1500人,名额在开放报名5分钟内就被抢空。

民众报名马拉松慈善跑看似高涨的热情背后,似乎并不直接指向慈善本身。对于背后谁有资格收款、正规赛事该如何开具票据、善款的流向、如何监督善款的公示等更深层次的问题,跑者鲜有动力追问。这也体现出部分公众还停留在“参赛为主、顺带捐款”的认知层面,注意力并不在赛事连接的公益上。

追问马拉松慈善跑个中细节是否合规,本就是希望这项运动能在合法依规的方向上行稳致远,并非表面上的给主办方添堵、给跑者找麻烦。我们需要明确的是:慈善跑是连接体育精神与公益价值的好事,但只有严格遵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》(下称《慈善法》)等法律法规,明确公益与商业的边界,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价值。

这次曝光给马拉松慈善跑,在依法合规的操作上指明了应该避免的三个隐患。

一是募捐主体的资格问题。《慈善法》明确规定,只有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才能面向公众筹款,其他组织或个人必须通过与合格慈善组织合作开展活动。

然而,许多马拉松赛事运营商不具备募捐资格,在宣传中就要谨慎使用“筹集善款”“公益捐赠费”等表述,更不能对跑者宣称可以收款开票。否则,赛事很容易遭遇“公益营销”和“公开募捐”混同的问题,容易涉嫌非法公开募捐。为此,赛事运营商必须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:只能是“平台提供者”或“捐赠方”,而非募捐主体。参与赛事的跑者也应对此保持清醒认知。

二是项目透明度不足的问题。多数慈善跑缺乏完整的资金流向公示,具体表现为:善款使用与宣传项目不符、执行效果无第三方审计、受益人反馈缺失。

这种“重募集轻公示”的做法容易引发“借公益之名行商业之实”的质疑。慈善跑应做到事前披露合作模式(如“代收”或“营销”)、资金分配比例;事中披露募集总额及阶段性拨付情况;事后披露受助对象案例及第三方审计报告。与此同时,慈善跑还应动态披露项目结项及社会效益评估。

三是企业越界的行业性风险需要警惕。赛事运营商主导募捐全流程,有将慈善跑异化为商业营销工具的风险。如果流程再不合规,事后又缺乏监管,这种模式很可能演变为“以公益溢价售卖参赛资格”的灰色产业链,背离慈善初衷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企业与慈善组织的合作边界模糊,可能会导致法律风险向慈善组织的传导,引发社会性的信任危机。对于这种风险,明确行业红线至关重要,如禁止非慈善组织使用“募捐”“捐赠”等表述;禁止企业未经授权开具公益票据;禁止关联已结项或虚构公益项目进行宣传等。

与传统筹款方式相比,运动筹款的组合方式,让如今的公益项目更加多元、健康,也更有趣。但究竟是体育融入公益还是公益融入体育,两者之间是存在差别的:当体育赛事加入公益元素,就有可能会淡化赛后对于捐赠钱物流向的监督;反之,公益的执行或许会更加明确。但不管哪种情形,慈善跑的本质仍是借助体育放大公益价值,其健康发展不能离开法律框架的约束与保障。

事实上,马拉松慈善跑在国内的发展不过十余年,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。如何在快速发展与依法合规之间保持平衡,考验着每一个赛事主办方和与之关联的慈善组织的法律意识、组织管理能力和活动设计的智慧。只有将合规置于首位,马拉松慈善跑才能跑出行稳致远的关键一步。

(作者 高若瀛)

免责声明: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供参考、交流,不构成任何建议。


高若瀛

管理与创新案例研究院编辑 文学学士、传播学硕士。以调查报道见长,重点关注教育领域,关注公司价值及变动背后的故事。

相关阅读:公益募捐善款捐款慈善马拉松赛事